目录
学者天地
从孔墨之“赞”看晏子之“贤”孙俊红;马科伟;5-7
《供水系统》对爱伦·坡侦探小说的继承与超越杨茜;8-11
论《舞姬》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:丰太郎杨丽英;12-14
青年学人
论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的创作特色李云;王伟;15-17
论老舍小说中的妓女叙事李云;王伟;18-20
博士之声
萧红《旷野的呼喊》与象征主义赵晴;21-23
“审美”与“实用”双重奏下的学堂乐歌张伟娜;24-26
《深海沉默》:在倾听中走向自我张燕婷;27-30
师生论道
论刘以鬯《蟑螂》对鲁迅《铸剑》的继承与开拓潘明瑶;贾颖妮;31-34
空间叙事视角下的《群山之巅》——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孤独书写陈怡珩;周志强;35-38+42
“它正奋力爬上山坡”——论韩东诗的生命意识刘汉逸;曾锋;39-42
重庆抗战戏剧档案研究(三)
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审检机构述略张传敏;43-45+75
沈从文研究
《丈夫》中的“空白”与“未定点”解读王启香;46-49
论接受美学视域下《知识》的艺术魅力彭丽洁;50-52
项目呈现
民国时期小学教科书插图特色研究乔思瑾;53-55
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传播功能探析聂伟娟;56-58
《瓦尔登湖》生态审美的三维透视张雄;刘君红;59-61
在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看弗吉尼亚·伍尔夫《在果园里》的生态整体观段艳丽;62-64
古典丛谈
中华书局点校本《毛诗传笺》标点勘误五则李静;65-68
立足文本再读蒲松龄《狼》姜统晓;69-71
黑暗中的复杂回响——论《金瓶梅》的圆形人物与圆形生活陈鸿远;72-75
中日文化交流与《文镜秘府论》孙佳妮;76-78
文化与传媒
早期“影戏教育”建构的矛盾性研究——以1907—1921年《东方杂志》为例李江南;79-81
论电影《白鹿原》改编的艺术缺失张欣;82-84
科普读物的创新与传承张路;85-87
性别世界
从《说文解字》女部字看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女性评价陈曦;88-90
从《太平广记》两性交往看唐朝的女性意识薛哲;91-93
试论《水浒传》中宋江的女性观李先锋;94-96
从女性视角解读《儒林外史》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及男性心理邱章颖;97-99+181
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《赤壁》改编胡梦玥;100-102
请你回来止住我的哭啼——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》的性别意识反叛分析于嘉琦;103-105
求同存异
战火中的爱情悲歌——《倾城之恋》与《长恨歌》的女性角色比较分析何奕宁;吴春彦;106-108
论《蝇王》对《酒神的伴侣》的继承与超越尹丹;曲彬;109-111
中俄两国“蛇”的文化伴随意义对比与翻译李杨阳;112-114
诗文评鉴
“神存富贵,始轻黄金”——论王维诗中的“富贵气”苏莹莹;115-117
商女一曲,家国兴亡——时代的悲歌《泊秦淮》丁利;118-120
《夜雨寄北》中“巴山”地点和诗人情感争议的再评价冯灿;121-123
小说论丛
试析鲁迅作品中对看客群体的问诊、寻根与疗救——以《药》《祝福》《孔乙己》等为例孙成烨;124-126
《呼兰河传》的叙述语言陌生化阐析顾欣蔚;钱华;127-130
人世多苦辛,世人自粲然——对汪曾祺《职业》的印象批评刘格君;131-133
历史的想象——解读莫言《红高粱家族》朱彦睿;134-136
试析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文化差异王科州;吴晓棠;137-139
文苑经纬
新时代“文化向心力”的探赜:出场背景、思想源流与场域建构邢秋琦;140-142
“大众化”与“化大众”的有机互动——再谈20世纪30年代工人戏剧运动徐馨蓉;143-146
从“梁庄”系列到《梁庄十年》——论梁鸿乡土写作与“非虚构写作”的新变廖依;147-149
一个亲历者、旁观者和评论者——《伟大的悲剧》叙述视角曾文彦;150-152
百年成林万年森——评《叶: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》赵曼伊;153-155
英国荒岛文学的生态意识樊振华;156-158
颠覆、组合与调动——《小红帽》中“狼”形象的变异研究施佳汝;159-161
影视观察
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——《人世间》的中国故事高一可;162-164
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曹保平电影中的姓名隐喻李昱;165-168
黑暗与虚无:经典好莱坞时期黑色电影叙事风格及视觉特点探析张伟;169-171
保罗·托马斯·安德森电影中角色的创伤心理李思源;172-174
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读中俄影视译名李悦萌;175-177
艺术广角
阴阳相摩,刚柔相济 消长转化,酣畅恣肆——简析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中阴与阳之勾稽董慧;178-181
美声唱法之省思孟萌;182-184